1922年,他被选入黄埔军校第一期,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,陈赓经历了坎坷,曾被捕入狱,也曾远赴苏联留学,1939年,他的第一任妻子王根英不幸去世,四年后,他与第二任妻子傅涯喜结连理。

陈赓膝下五个子女,各有不同的人生轨迹,长子陈知非投身航空航天事业;次子陈知建、三子陈知庶和幼子陈知涯均选择了军旅生涯,且都晋升为少将;小女儿陈知进则在军医院工作,为医疗事业贡献力量。

回到陈知庶的童年,我们不难发现陈赓对子女教育的独特方式,他严格要求孩子们不能过奢侈生活,陈知庶小时候常常穿哥哥们的旧衣服,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陈知庶节俭的品格。

有一次,12岁的陈知庶竟然偷偷跑去找聂荣臻元帅要求参军,在军营里待了整整7个月,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埋下了伏笔。

1969年,15岁的陈知庶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,初入军营,他被分配到重喷火排,每天负重训练,苦不堪言。

然而,陈知庶并未因此退缩,反而更加坚定了从军报国的决心,有趣的是,他长期保密自己是陈赓之子的身份,这种低调的作风与父亲的教诲如出一辙。

1992年,中央开始筹备香港驻军工作,陈知庶被选为驻香港部队副司令员。

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,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军事素养,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陈知庶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,1996年,驻港部队顺利通过了中央军委的验收,这是陈知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
二、中英防务谈判

在中英防务谈判中,陈知庶扮演了关键角色,作为唯一一位驻港部队代表,他在谈判桌上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军事素养,每一次谈判,他都认真准备,力求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,也能顾及香港市民的感受,这种平衡之道,正是陈知庶多年军旅生涯的积累。

1997年7月1日,香港正式回归祖国。当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那一刻,陈知庶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动。他回想起父亲陈赓将军的教诲:“做人要平易近人,不摆架子。”正是这种作风,让他在驻港工作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。

2002年,陈知庶调回总部,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,两年后,他被任命为甘肃省军区司令员,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,直到2014年1月,60岁的陈知庶光荣退休,结束了长达45年的军旅生涯,在退休仪式上,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从军经历,感慨万千。

退休后的陈知庶并未闲着,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,如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,并当选为新一届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,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,他接受了媒体采访,回顾了那段难忘的历史。

谈到香港回归,陈知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他认为,辽宁舰编队访港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,更凸显了海军实力对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。对于驻港部队20年来的发展,他感到由衷的欣慰。

陈知庶对海军发展也有自己的看法。建造大型舰艇是历史的必然趋势,他特别强调了辽宁舰作为中国首艘航母的重要作用,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
回顾陈知庶的一生,我们不难发现家庭对他的深远影响,从曾祖父陈翼琼的谆谆教诲,到父亲陈赓的严格教育,再到自己的军旅生涯,陈家三代人的经历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。

陈赓将军的人生经历给陈知庶留下了深刻印象,陈赓13岁就开始了军旅生涯,参加过北伐战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。

1950年,他还被派往越南,协助越南抗法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陈赓将军甚至拄着拐杖上战场,这种不畏艰险、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陈知庶。

陈赓的家庭教育有几个鲜明特点:平易近人但不溺爱,注重身教重于言传,培养子女节俭、恪尽职守的品质,这些品质在陈知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,无论是在军营里默默付出,还是在香港回归工作中展现的外交才能,都印证了父亲教育的成功。

陈知庶的兄弟姐妹们也各有成就,长兄陈知非在一汽、中国航天部等单位工作,为国家的工业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,二哥陈知建从事军事技术研究,同样被授予少将军衔,妹妹陈知进则在医疗领域有所建树,1983年获得麻醉学硕士学位,后来致力于培养医药技术人才。

陈知庶的军旅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,12岁时在军营当了7个月士兵的经历,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,1997年7月1日,他作为驻港部队副司令员,见证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时刻。

在中英防务谈判中,他是唯一一位驻港部队代表,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才能,2004年11月至退休前,他担任甘肃军区司令员,为西北地区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2014年1月,陈知庶到达了《现役军官法》规定的最高任职年龄60岁,回首45年的军旅生涯,他感慨万千,从一个懵懂少年到肩负重任的将军,陈知庶的成长历程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。

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,陈知庶接受采访时回顾了那段难忘的岁月,辽宁舰编队访港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,更凸显了海军实力对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。这种见解,既有军人的锐气,也有政治家的远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