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身份地位的象征

在封建社会,缠足是区分大家闺秀与普通女子的标志。清朝有首打油诗这样写道:小姐下楼格登登,丫头下楼扑通通,同是一般裙钗女,为何脚步两样声?富家女子缠足,走路时轻盈缓慢,而穷人家的女孩要干活,自然无法缠足。元代《琅环记》中甚至记载:圣人重女,使之不轻举也。意思是缠足能让女性安分守己,少出门走动,更符合贤良淑德的标准。

2. 迎合男性审美

从李煜的窅娘开始,缠足就成了取悦男性的手段。宋代文豪苏轼曾写词赞美:纤妙说应难,应从掌上看。就连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未能免俗,写下淡黄弓样鞋儿小,腰肢只怕风吹倒的诗句。明代才子唐伯虎更是直接夸赞:第一娇娃,金莲最佳,把三寸金莲比作新荷初绽、月牙弯弯。

更荒唐的是,有些文人甚至把缠足当作娱乐工具。明代《水浒传》中西门庆用潘金莲的绣花鞋喝酒,历史上也有记载,文人杨维桢曾让舞女脱下缠足鞋当酒杯,美其名曰金莲杯。

3. 婚姻市场的残酷现实

在古代,女子能否嫁得好,缠足是关键。河南安阳有句民谣:裹小脚,嫁秀才,吃馍馍,就肉菜;裹大脚,嫁瞎子,吃糠菜,就辣子。父母为了让女儿将来能过上好日子,即便心疼,也不得不狠心为她缠足。在山西、山东等地,女子若有一双天足,不仅会被父母视为耻辱,还可能被婆家嫌弃,甚至影响一生。

缠足有多痛苦?

缠足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漫长而残酷的过程。女孩通常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,选在农历八月二十四日这天进行。大人会用白布条将除大脚趾外的四根脚趾用力掰折,压向脚底,紧紧裹住。等脚型初步固定后,女孩会被迫穿着尖头鞋,白天靠人搀扶勉强行走,晚上则用针线缝紧裹脚布,防止松动。

到了七八岁,脚骨逐渐变形,裹脚布会缠得更紧,日复一日,直到脚掌彻底弯曲,仅靠大脚趾支撑身体。

最终,一双合格的小脚必须符合小、瘦、尖、弯、香、软、正的标准,才算大功告成。

结语

缠足的历史,是一部女性被迫迎合畸形审美的血泪史。男人一边高喊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一边却要求女性自残双脚以满足他们的私欲。这一陋习的消亡,不仅是社会的进步,更是对女性尊严的重新肯定。千年缠足史,终成过往,但其中的教训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