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屁股”是一個非常正常的身體部位,但不知為什麼,人們總是覺得大方地說出“屁股”反而有些低俗。這也是為什麼各地都有不同的關於“屁股”的方言說法,例如在廣東會叫“籮柚”,東北人叫“腚”,陝西人叫“溝子”,而山西人叫“叾”。

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“叾”這個字,更不知道為什麼山西人會用“叾”來表示屁股,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吧。

“叾”字筆畫很簡單,由了字和口字組成,正音為“dū”,而方言口音為“duó”,後面還有非常短促的尾音“e”。其實正式一點,“叾”字的漢語拼音應是“duep”,“-p”為塞音韻尾,不送氣,卻要將尾音“e”吃掉。

這種發音方式屬於傳統音韻中的入聲,但發展到現代,入聲已經漸漸消失,只剩下三聲四調。不過山西人說話,大多仍保留着入聲調。除了山西,還有內蒙中西部、陝西北部、河北西部和河南黃河以北地區都有保留入聲的方言習慣。

回到正題上,我們繼續來了解“叾”。“叾”其實是一個訛字,也就是錯別字,本來應該是一個半包圍結構字,屍體的“屍”下面半包着一個“口”字。這個字在電腦上無法顯示,讀作“dū”,是“豚”字的俗寫,指肛門。

可能有人會覺得,豚和“dū”是怎麼扯得上邊的?根據北宋官修字書《廣韻》的記載:“䐁,丁木切。尾下竅也。或作㞘。”丁木切、㞘都是在指人體之下,也就是肛門。而“叾”中的“了”是甲骨文或金文中“屍”的訛變,於是這個字慢慢就演變成了“叾”。

原來的“dū”字,在兩漢魏晉時代仍被視為一個俗字。一直到了北宋,《廣韻》收錄了介乎“dū”字和“㞘”字之間的字為正字。而遼朝的僧人行均在其《龍龕手鑒》中收錄了一個與“㞘”極為相近的字作為正字,也就是是裡面的“豖”變成了“豕”。

不過,什麼是俗字,什麼又是正字呢?之前看韓綜的時候,覺得韓國人特別注重“長幼有序”,其實這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,除了人倫尊卑有序,就連字也有,正俗字就是字中的“序”。正字為尊,俗字為卑,因為正字更符合造字的原意,而俗字一般流行於下層社會,人們為了方便使用,不考慮字形規範,所以錯別字特別多。

然而由於俗字流傳廣,因此隨着時代變化,使用的人越來越多,逐漸被接納為標準寫法,但這並不意味着俗字可以成為正字。至於我們今天所說的“叾”字,《康熙字典》中沒有收錄,也很少出現在歷史著述中,無法定義為正字或是俗字,更像是一個生造字。

但作為山西方言的“叾”字,居然在廣東也流傳甚廣,是一個常用字,甚至在官方文獻中找到使用根據。例如廣東和香港的一些地名,都有用到“叾”字:鍋叾、礤叾里、西貢叾、大尾叾等。

廣東人說話還喜歡說“行到叾”,意思是走到盡頭。還有梅州平遠的“鍋叾茶”更是聞名東南亞,種種證據使不少人認為“叾”字其實是廣東人所創。那麼這個字為什麼又會在山西流傳,並且成為“屁股”的指代呢?

在古代,屁股有很多個字能用於指代,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䐁和㞘,還有日常使用得較多的臀、尻、股等。其實“屁股”一詞已經是比較晚期才出現的生詞,最早見於明朝,明代羅懋登小說《三寶太監西洋記》中就有提到:“那大臣道:‘你不看見他屁股里一漏煙?’”

如果將屁股分開解讀,“屁”在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中的解釋是:“氣下泄也。”,指肛門處排放出來的臭氣。而“股”一般指大腿,許慎在《說文》中將股定義為“髀”,髀是“輔下體者”,即人的大腿。屁和股結合起來,就能表示整個臀部部位。

剛剛我們提到,屁股可以用“臀”表示,雖然是一個正字,但始終不太文雅。可是在歷史上,卻有一位國君的名字中帶有“臀”字,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的兒子,晉文公黑臀。不過黑臀這個名字實則很有講究,據說是和晉成公出生前,他母親做的一個夢有關。

晉成公的母親夢到神仙在嬰兒的屁股上,用毛筆蘸墨畫了個圈,神仙還說這個孩子將來會成為晉國國君。後來晉成公出生,屁股上真的帶有一個黑色胎記,於是父母為其起名為黑臀,希望可以夢想成真。由此看來,“屁股”的歷史也稱得上是源遠流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