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说邈曰:“今雄杰并起,天下分崩,君以千里之觽,当四战之地,抚剑顾眄,亦足以为人豪,而反制于人,不以鄙乎!今州军东征,其处空虚,吕布壮士,善战无前,若权迎之,共牧兖州,观天下形势,俟时事之变通,此亦纵横之一时也。”邈从之。《三国志 吕布传》
这场叛乱彻底撕裂陈曹关系。
曹操"唯才是举"触怒兖州豪族,其父曹嵩被陶谦部将所杀后,曹操屠徐州的行为更令士族寒心。
陈宫联合张邈迎吕布入兖州,其动机《后汉书》给出两个版本:
或言因曹操诛杀名士边让"而士林皆怨"(《后汉书·吕布传》),
或陈宫自述的"曹公狼子野心,难以久养"(《三国志·吕布传》裴注引《典略》)。
边让被杀在初平四年(193年),与陈宫叛变相隔近一年,可见所谓"为友复仇"之说恐为托词。
或许是陈宫发现曹操"外虽宽容,内实忌刻"的枭雄本质。
曹操将兵权尽付夏侯惇、曹洪等宗亲,陈宫虽为谋主却无实权。
这种"宗室优先"的格局,与陈宫"士族共治"的理想背道而驰。
陈宫作为兖州士族代表,选择与曹操决裂。
建安元年(196年),吕布集团占据徐州后,陈宫献上"三策":
- 上策:北连袁绍,共抗曹操
- 中策:西结张杨,威胁许昌
- 下策:固守徐州,待机而动
但吕布却先抢刘备的徐州,又夺韩暹的军粮,最后与袁术联姻反悔。
吕布这个二五仔的一波操作,直接把自己被困下邳。
陈宫在此时对曹操已露死志:
"逆贼曹操,何等明公!今日降之,若卵投石,岂可得全也?"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裴松之注
曹操水淹下邳前,陈宫提出"犄角战术":
陈宫谓布曰:“曹公远来,势不能久。若将军以步骑出屯,为势于外,宫将余觽闭守于内,若向将军,宫引兵而攻其背,若来攻城,将军为救于外。不过旬日,军食必尽,击之可破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裴松之注
吕布初从其言,却在妻子哭诉中反悔。
陈宫悲叹: "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!"
此时陈宫已知必败,却仍坚持巷战。
陈宫有着士族的气节,宁死于战场,不辱于阶下,以死抗争曹操的"霸道"。
被俘后,曹操问:"公台平生自谓智计有余,今竟何如?"
陈宫答:"恨吕布不从吾言!若从,未可知也。"
曹操追问的是"你与我谁更高明",陈宫回答的却是"非战之罪"。
当曹操以"老母妻子"相胁时,陈宫凛然道:
"宫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,仁施四海者不绝人祀。老母在公,不在宫也。"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
此言既保全家族,更将曹操置于道德困境。
杀陈宫则背"仁孝"之名,不杀则留隐患。
太祖泣而送之,宫不还顾。宫死后,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吕布传》
曹操"泣而送之",
但是杀陈宫是政治需要,兖州叛乱动摇统治根基,必须诛杀首恶以儆效尤;
陈宫曾是创业伙伴,杀之难免伤怀,而留之恐成反对派旗帜
他是唯一令曹操产生价值认同的敌人。
曹操善待陈宫家属,这或许不是虚伪作态,而是对"另一个自己"的哀悼。
在寒门崛起的时代,士族坚守"清流"注定被碾碎 。
既要对抗强权,又找不到真正的明主。
汉末政治的缩影,忠诚与背叛,从来都是权力游戏的棋子 。
白门楼上的血,染红了曹操的霸业之路,也浇灌了汉末士族最后的傲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