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matias,(https://xueqiu.com/6205861642/334206112)
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,“簪笔”逐渐变成了“簪白笔”。有时,物品的实用价值会退居其次,而它的非实用价值则大为彰显。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把这个要求分别给了Deep Seek,阿里的千问Qwen3-235B-A22B(本来还投喂给马斯克的Grok,写材料作文输出实在拉胯),看看哪一个输出的更好,满分60分,你给多少分?你能分辨出哪一篇文章是哪一个AI写的?

例文1:《从褪色中看见永恒》

历史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,陈列着一支笔杆斑驳的毛笔。解说员说这是"退笔冢"的遗存——古人用坏的毛笔堆积成山,最终化作文化长河中的星辰。这让我想起语文课本里的兰亭序摹本,那些被岁月漂白的墨迹,反而成了最鲜活的文化印记。

器物之美常在实用之外。王羲之练字染黑整池清水,池中倒映的不仅是墨色,更是对书法境界的追求;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们调制矿物颜料,他们或许想不到,那些剥落的壁画残片,会在千年后成为艺术史的密码。就像我们每天使用的钢笔,当墨水耗尽时,留在纸上的字迹却永远定格了某个瞬间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"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。"文化的魅力,往往在工具性消逝后才真正显现。

文化记忆在蜕变中重生。洛阳白马寺的汉魏石碑早已字迹模糊,但残损的笔画间依然跃动着蔡邕的气韵;敦煌藏经洞的经卷虫蛀斑驳,可那些褪色的墨迹却让吐蕃古语重获新生。去年故宫推出的"石渠宝笈"书画展,将《千里江山图》的青绿山水印在帆布包上,让少年们在日常用品中触摸宋徽宗的审美理想。这让我想起顾恺之"迁想妙得"的创作观——真正的传承,从来不是机械复制,而是让古老文化找到新的载体。

数字时代更需要这种蜕变的智慧。当我在手机上看到莫高窟第220窟的VR全景,壁画上飞天的飘带仿佛拂过指尖;当故宫口红将《十二月令图》的色彩融入唇膏,传统文化便有了当代的温度。就像毕加索从非洲木雕中汲取灵感创作《亚维农少女》,文化的创新永远需要打破形式的桎梏。那些被时光漂白的文明碎片,终将在新的土壤里开出绚烂之花。

站在博物馆的落地窗前,看着阳光透过千年文物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,我忽然明白:文化的真谛不在实用价值,而在人类对美的永恒追寻。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,重要的不是桃林是否真实存在,而是那份"复得返自然"的精神向往。当一支支"退笔"化作银河里的星光,我们终将懂得——褪色不是终点,而是永恒的开始。

例文2:簪白笔与无用之用:论物之精神的觉醒

一支笔,从书写的实用工具演变为“簪白”的象征,恰似文明的缩影——当物质的实用价值褪去,精神的辉光方才显现。庄子曾言:“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。”人类对物品的认知,从最初的生存需求,逐渐升华为对意义的追寻。这种转变,既是文明的进步,亦是心灵的觉醒。

小时候,爷爷的书桌上总摆着一支老式钢笔,笔尖早已磨损,墨水也干涸多年。

我曾问他为何不换支新笔,他笑着回答:“这支笔写过你爸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,也抄过你奶奶的药方。”

原来,当一件物品承载了足够多的故事,它的价值便不再局限于“写字”。

就像博物馆中的青铜器,千年前是盛酒的器具,如今却成了我们与古老文明对话的桥梁。物的实用价值会随时代变迁而消逝,但它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感,却能在时光中沉淀为永恒。

日本茶道中有一类茶碗,因烧制时的裂痕或釉色不均被称作“侘寂之美”。这些茶碗或许不如现代瓷器光滑完美,但正是那些“不实用”的瑕疵,让人感受到匠人手作的温度与自然的无常。

反观我们的生活,那些被珍藏的旧玩具、泛黄的日记本、甚至是一张皱巴巴的电影票,不也因“无用”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吗?《小王子》中说:“真正重要的东西,用眼睛是看不见的。”当一件物品不再被“使用”,它的灵魂才真正开始呼吸。

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人们对物品的追求早已超越功能本身。

限量球鞋被炒至天价,并非因为它更耐穿;年轻人追捧文创周边,也不是因其实际用途。这些现象背后,是人们对身份认同、情感归属的渴望。

就像“簪白笔”不再用于书写,却成了书桌上的雅物,现代人通过物品的符号意义,试图在浮躁的世界中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。这种“非实用”的追求,何尝不是一种对抗虚无的方式?

从“簪笔”到“簪白笔”,变的不仅是名称,更是人类对物的认知维度。实用价值或许定义了物的基础,但非实用价值才真正丰富了生活的层次。

就像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悠然,苏轼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,他们都在物质之外找到了精神的栖居之地。当我们学会在物品的“无用”中看见美与意义,或许便能更接近生活的本质——那是一种超越功利、抵达诗意的觉醒。

#教育

#高考

#作文

读者可能觉得突兀,其实这个作文是紧跟着试卷上一篇阅读理解,考生是相对容易理解“簪笔”与“簪白笔”。

它们是中国古代与官员服饰、礼仪相关的术语,具有特定意义。

1. 簪笔

- 定义:指古代官员将毛笔(或其他书写工具)插在冠或发髻上,以备随时记录。这一习俗源于先秦,汉代尤为盛行。

- 用途:

- 实用功能:汉代官员(如侍中、尚书等)在朝会时需随时记录皇帝旨意或政务,簪笔便于快速取用。

- 礼仪象征: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服饰礼仪,笔成为官员身份的象征,甚至发展为装饰性物件(无实际书写功能)。

- 文献记载: 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载:“(张安世)持橐簪笔,事孝武帝数十年。”颜师古注:“簪笔,插笔于冠首,以备记事。

2. 簪白笔

- 定义:特指官员簪插未蘸墨的白色笔头的毛笔,纯属礼仪装饰,无实用功能。

- 历史演变:

- 汉代:官员奏事时用白笔书写,后演变为仅插白笔以示礼仪。

- 魏晋至唐宋:成为御史等监察官员的标志性服饰,象征其纠弹百官的职责。

- 明清:逐渐废止,但类似功能由其他服饰元素(如补服)替代。

- 文化象征:

白笔象征“清白”“秉笔直书”,体现官员的刚正不阿,尤其是御史的监察官员。

3. 区别与联系

- 簪笔:侧重实用性,后泛化为礼仪。

- 簪白笔:纯礼仪性,特指白色笔头,多与御史等职关联。

二者共同反映了古代“以文载道”“冠冕堂皇”的官僚文化,将工具升华为身份与职责的符号。